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警务资讯> 媒体聚焦
《江苏法治报》建立农村广播阵地,广泛应用AR技术,探索“交通安全+文化”新路径——泰州交通安全宣传句句入脑字字入心
  • 信息来源:市公安局
  • 发布日期:2025-05-12 11:15
  • 浏览次数:

□本报记者 尤莉 本报通讯员 吴玉伦

“头盔要戴好,安全最重要。头盔保安全,人人都需要……”5月3日早上7点,泰州市海陵区苏陈镇院庄社区的大喇叭准时响起来,播报着民警自编的交通安全顺口溜,内容涵盖骑乘电动自行车要佩戴安全头盔、农用车不能非法载人等。

近年来,泰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紧紧围绕交通事故预防“减量控大”目标,以“增强群众知危险的意识、会避险的能力、尊法规的自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交通安全宣传途径,推动交通安全宣传“声声入耳”“句句入脑”“字字入心”,筑牢群众交通安全思想防线。

农村大喇叭“声”入人心

为进一步提升农村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泰州交警将目光瞄向布点多、覆盖广的农村大喇叭,建立农村广播阵地,全力做好事故预防和压降工作。

经泰州交警支队与有关部门、单位对接协调,全市8000个应急广播站点均常态化开展交通安全宣传。针对酒驾醉驾、无证驾驶、农用车非法载人等9类重点交通违法行为,民警通过广播阵地进行“喊话式”劝导和提示,将存在的安全风险、承担的法律责任、导致的严重后果说清楚讲透彻。

“为确保群众听得懂、记得牢,民警在编排广播内容时会融入方言,力求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泰州交警支队宣传科科长洪桂兵说,农村大喇叭每周播报两次,每次半小时。

每逢春耕秋种、民俗活动、恶劣天气等,民警还会增加广播宣传的时长和频次,确保“声”入百姓家,安全“听得见”。

“大喇叭声音响亮,家家户户都能听清楚。我经常听广播,现在很多内容我都能完整背出来了。”村民李大爷说。

借助AR技术开展沉浸式警示教育

为进一步提升海报的宣传效果,泰州交警借力AR技术,让宣传内容从静态转为动态,从“纸面”跃入“云端”。

交警海陵大队城南中队中队长李冬煜拿起一张“佩戴安全头盔”主题海报,用手机扫了扫上面的二维码,屏幕上立刻弹出交通事故警示视频。

“通过视频可以看到,这位骑行人没有佩戴安全头盔,被汽车刮倒后头部重重砸向地面……”李冬煜介绍,AR海报通过三维立体方式还原交通事故现场,再配以专业解说,显著提升了警示教育的沉浸感和效果。

“一张海报就是一部交通安全宣传片,我们看了都很震撼,今后一定会遵守交通规则。”在泰州实验学校接小孩放学的吴女士说。

泰州交警开发的交警小熊文创作品,特别受学生欢迎。4月15日,洪桂兵在泰州实验学校上交通安全课。“先看视频再回答问题,答对了就能得到交警小熊。”他拿起手机扫了扫交警小熊身上的二维码,给学生们播放了交通事故警示教育视频。抢答互动环节,学生们纷纷举手,数十个交警小熊文创作品很快被学生们“抢”光。

“我要把交警小熊放在爸爸车里,让他时时牢记‘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学生小张说。

目前,AR技术已在该市交通安全宣传中得到广泛应用,泰州交警累计制作相关海报2000余张、文创作品200余件。

探索“交通安全+文化”宣传新路径

近日,在姜堰区梁徐街道“美丽乡村行”交通安全巡演活动现场,小品《驴马之吻》引得笑声连连、掌声不断。作品巧妙地将交通安全宣传与小品艺术融为一体,通过诙谐幽默的表演,为观众带来一场安全知识“大餐”。

近年来,泰州交警积极探索“交通安全+文化”宣传新路径,将交通安全主题与书法绘画、曲艺小品、剪纸泥塑等深度融合,为交通安全宣传注入全新动力。

秉持交通安全宣传“从娃娃抓起”的理念,泰州交警与教育部门联合开展“出谋‘画’策 安全‘童’行”主题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群体对“尊法守规明礼、安全文明出行”的认知。目前,主题活动首轮征集到水彩画、钢笔画、铅笔画、软笔书法、硬笔书法等作品500余件。

小品文化源自百姓、贴近生活,深受群众喜爱。泰州交警编排了《“醉”后的代价》等4件小品,在“美丽乡村行”交通安全巡演活动中集中呈现,传递“遵守交通法规、摒弃交通陋习”的文明理念,提升观众们“知危险、会避险”的能力。

2025-5-7《江苏法治报》1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