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市公安局
- 发布日期:2024-12-04 10:11
- 浏览次数:
热情接听每一通来电、认真办理每一笔业务、耐心解答每一个问题、诚心服务每一位群众,在三尺户籍窗口,徐学文用35年的默默坚守,演绎着“小岗大爱”。
徐学文自1989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户籍工作,曾多次立功,连续十二年被评为兴化市“人民满意警察”,目前是兴化市公安局戴南派出所一名户籍民警。
“我今年59岁了,明年即将退休,不过只要在岗一天,就要尽心尽力尽责把工作做好,让办事群众满意而归。”徐学文说。
摸清群众“心底事”
“户籍工作平凡而普通,没有办案那么惊心动魄,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因此要认真对待。”徐学文说。
“警察同志,我夫妻二人的户口在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现在想迁到戴南镇朱家庄村,但是我们现在人在外地上班,不方便回老家,您看怎么办才好?”去年12月12日上午,戴南镇朱家庄村村民圣先生从外地打来电话咨询迁户事宜。
“别担心,现在有‘跨省通办’便民政策,我可以帮您一站办理。”考虑到圣先生二人的实际困难,徐学文添加了他的微信便于联系,向他详细介绍了“跨省通办”业务,请他家属把相关材料邮寄过来上传平台,再通过服务系统联系上圣先生户籍地公安机关,两地公安机关将相关材料在线上平台审批流转,仅仅两天时间,就帮圣先生解决好了落户问题。“谢谢警察同志,这样真是太方便了!”圣先生特意再次打来电话感谢徐学文,并委托家属送来一面锦旗,再三表示谢意。
近年来,面对群众新要求新期待,公安机关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持续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事联办”工作,“跨省通办”业务逐渐发展成熟。为了让更多群众享受改革便利,徐学文紧跟节奏,积极学深悟透相关业务办理流程手续,遇到疑难问题主动研究,帮助群众解决好实际困难,累计为群众办理身份证8.5万余张,办理户口迁移业务5800余人次,居住证1.2万余人次,以热心高效的服务获得群众广泛好评。
解决群众“烦心事”
“警察同志,我想找找我的户口……”10月29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拄着拐杖来到派出所,向徐学文咨询户口问题。徐学文热情耐心地了解了情况,老奶奶姓朱,是宜兴人,40年前在兴化居住生活,后因种种原因离开,一直没有户口,就连去医院看病也成了问题。趁着人口普查,朱奶奶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回兴化找户口。
徐学文聆听了朱奶奶40年的“黑户”经历,深受触动,立即查找其原始户籍档案,走访村干部了解相关情况,不放过任何一条线索。几经周折,徐学文终于找到了朱奶奶的原始户口底册,第一时间与其现居住地派出所取得联系,迅速形成材料报公安机关户政部门审批通过。至此,“黑户”40年的朱奶奶终于找回了“身份”。
工作中,徐学文立足户籍“小窗口”,结合群众实际困难归纳创新,总结出了“五化”工作法,即记录无纸化、交流信息化、表格桌面化、急事亲民化、档案基础化,对常见业务例如新生儿入户、注销证明、身份证办理、户籍迁入迁出等的相关数据推动户籍档案电子化,有效解决纸质户籍档案“保管难”“查询难”等难题,大大缩减了业务办理时间,提升服务效能。徐学文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解民忧,累计解决历史遗留问题121个,档案查证3.7万余人,帮助群众找回户口197例。
做好群众“满意事”
“快给我看看,好看吗?”11月5日下午,风和日丽,戴南镇刘纪村的韩奶奶梳着整齐的头发,身着红色外套,满怀期待地看着民警手中的相机。韩奶奶今年82岁,患有严重的哮喘,行动不便,身份证到期后自己也没发觉。徐学文梳理档案发现这一情况后,迅速联系市局户籍管理中队上门为韩奶奶采集身份证照片并顺利办理了身份证件。韩奶奶惊喜万分,拉着徐学文的手连声表示感谢。
“群众利益无小事,我们要学会变‘坐等服务’为‘上门服务’。”这是徐学文经常说的一句话,他常想,群众来办一次事情不容易,我们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为民服务才能做得好、做到位。
本着这一宗旨,近年来,徐学文积极打造“流动办证窗口”,把办证窗口“搬到”群众家门口,针对辖区内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众提供上门办证服务,定期为偏远村庄、大型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地区单位开展集中办理居住证、户口迁移等业务。近年来,徐学文不断延伸服务“触角”,先后为群众提供上门“零距离”服务350余次,收到锦旗310面。
35年来,徐学文见证了户籍改革的全过程,从风华正茂到如今两鬓斑白,在办理的一桩桩小事中,收获了群众的信任和称赞。“群众满意的笑容,就是我继续前行的动力。”徐学文说,他将珍惜退休前的大好时光,继续做好本职工作,让群众高高兴兴来办事,开开心心回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