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市公安局
- 发布日期:2025-07-08 16:01
- 浏览次数:
□本报记者 杨青春 通讯员 马洪建 刘 浏
徐凯是江苏省泰州市公安局海陵分局内保大队大队长。他的文件柜内一直摆放着三样物件:辖区地图、留守儿童档案册,以及一只磨破皮的篮球——那是2017年结对帮扶时,第一个孩子小宇送他的“礼物”。从苏陈派出所到内保大队,从守护312名留守儿童到织密全区未成年人保护网,徐凯用脚步丈量着“警察爸爸”的特殊含义。
打造“圆月计划”
2017年深秋,徐凯来到海陵分局苏陈派出所担任副所长,他在整理档案时,被一组数据震惊了:全镇有留守儿童312名,其中不少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甚至还有辍学风险。走访苏陈镇前窦村时,14岁少女小雨蜷缩在漏雨的屋檐下写作业的场景,让徐凯红了眼眶。“这些孩子不是统计数字,要用行动守护他们健康成长。”他在笔记本上重重写下这句话。
在苏陈镇原有的“苏陈留守儿童之家”基础上,徐凯主导打造了“圆月警务室”,这里铺着卡通地毯,心理辅导室的懒人沙发散发着阳光的味道,“圆月书屋”有徐凯自费购买的儿童书籍。最特别的是亲情热线间,留守儿童可以在这里给父母打电话,墙壁上贴着孩子与父母的合影。徐凯牵头联合司法、教育、妇联等12个部门,推出“圆月计划”,将警务室功能延伸至法治教育、生活帮扶、亲情守护等领域,帮助留守儿童实现心中梦想。
徐凯创新实施“三色动态管理法”:红色代表亟须心理干预,黄色提示生活困难,绿色是稳定成长状态。在徐凯的号召下,苏陈派出所成立“青警圆月”志愿服务队,青年民警与这312名留守儿童结成“成长对子”,自2017年以来,志愿服务队累计开展家访1200余次,解决实际困难387件。苏陈派出所民警吴向君记得,自己第一次去结对儿童小宇家时,小宇躲在奶奶身后,如今小宇会主动拉着他分享生活的故事和未来的梦想。这种转变,源自苏陈派出所每月的“四个一”行动:一次家访、一场游戏、一节安全课、一份成长礼物。
7年间,312份帮扶档案记录着每个孩子从“问题清单”到“成长手册”的蜕变:成成从沉默寡言变得开朗自信;上了高中的小雨取得好成绩后,总是第一时间向徐凯分享喜悦;喜欢打篮球的小宇把篮球送给了徐凯……孩子们把徐凯当成了心目中的“警察爸爸”。
让法治意识生根发芽
2023年,徐凯调任海陵分局内保大队大队长,他将守护半径从苏陈镇扩展至整个海陵区。他创新推出“法治魔方”教育体系,开发出涵盖反诈、禁毒、交通安全等12个主题的沉浸式课程。针对小学生有《西游记新编之反诈取经路》,面向初中生开发了《民法典密室逃脱指南》,对高中生则开展“模拟政协提案活动”,让他们为校园安全提出建议。实施该体系后,辖区青少年违法犯罪率同比下降47%,相关经验被江苏省教育厅纳入“法治校园”建设典型案例。
“法治教育要像盐溶于水。”内保大队指导员吴小煊说,在徐凯的推动下,泰州市实验小学建成全省首个校园普法实景基地,大浦中心小学连续三年举办“童眼看法”绘画展……法治意识已深深植根孩子们的头脑深处。
守护少年儿童成长平安
在凤城河畔,整合高清探头和热成像仪的“海陵之眼”智慧防控系统默默守护着夏日清凉。当15岁少年小昊试图翻越护栏下水游泳时,河道监控立即触发三级预警:无人机30秒抵达现场喊话,就近巡逻艇5分钟内到场,社区民警手机同步收到定位信息。这套由徐凯主导研发的“技防+人防+物防”三位一体系统,让2024年全区青少年溺水事故首次实现“零发生”。
校园安全防护同样迭代升级。在泰州市第二中学试点建设的“智能安防大脑”,集成多项先进技术。记者在“三层防护圈”的实战演习看到:“可疑人员”试图闯入校园,智能周界报警首先触发,保安员手持终端同步显示应对指引;30秒后,辖区派出所综合指挥室调取周边监控锁定目标;1分钟内,由民警、教师、保安员组成的应急小组完成合围。
作为内保大队大队长,徐凯的办公室挂着两幅地图:一幅是全区中小学分布图,标注着每所学校的安全等级;另一幅是留守儿童家庭定位热力图,用不同颜色区分帮扶需求等级。他要求大队民警做到,必知辖区每所学校的安防情况,必知每个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必知每处水域的救援力量分布。在今年春季安全检查中,大队排查出17处校园周边安全隐患,推动整改完成率达100%。
从苏陈派出所副所长到内保大队大队长,从“圆月计划”到“法治魔方”,徐凯的守护之路始终践行着那个朴素的承诺: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自由生长。如今,“青警圆月”志愿服务队的规模不断扩大,已累计帮扶全区留守儿童1200余人次。
夜幕降临,徐凯办公室的灯光依然明亮。电脑屏幕上跳动着最新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区青少年违法犯罪率同比下降52%,溺水事故零发生,校园安全满意度达99.8%。(文中未成年人均为化名)
2025-7-7《人民公安报》6版